记者节:报博馆里话传承

记者节:报博馆里话传承

  • 支   持:
  • 大   小:
  • 开发者:
  • 提   现:
  • 说   明:
  • 分   类:业界新科技
  • 下载量:2次
  • 发   布:2024-11-10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记者节:报博馆里话传承简介

记者节:报博馆里话传承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新闻“父子兵”接力记录“敬礼娃娃”郎铮成长的故事;三星堆MV频频爆火“出圈”;翻过20多座大山,“向云端”重走川藏线……

  11月8日,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之际,四川报业博物馆举办“传承报业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活动,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新闻学子走进这里,现场聆听了记者们的采访经历,感受新闻的力量,触摸时代的脉搏。

  高校师生在报博馆参观学习 张斌摄

  接力传承:记录时代的声音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3岁的小郎铮被救出时向众人敬礼,这一瞬间被《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拍摄,也让“敬礼娃娃”家喻户晓。15年后,封面新闻的记者杨博拿起相机,记录了这位“敬礼娃娃”参加高考、被北大录取的故事。

  而杨博正是杨卫华的儿子。当日活动现场,他以《路在脚下,心在传承》为题,分享了他与父亲两代人接力记录的故事,讲述了他多次和父亲并肩采访的点滴。

  “传承是一份延续,更是一种力量。这如同父亲教会我敬畏这份职业,忠于自己的选择,去热爱、去感受;忠于自己的初心和信仰,记录这个时代。”杨博说。

  类似的接力还有很多。在报业博物馆里,四川日报记者何海洋给大家分享了他十几年来记录地震娃娃“震生”——王震茂向阳而生的成长历程;封面新闻记者杨涛讲述了他持续20多年,往返100多次,用7万多张影像记录下了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四川硗碛藏族乡的变迁故事……

  创新传播:用好年轻态的表达

  在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发布时,一曲MV神曲-—《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走红各大新媒体平台。魔性的旋律和独特的三星堆文物元素相结合,让古蜀文明在互联网上焕发了新的生机。三天内,这首歌的曝光量超过了5亿。

  “我们坚持用自己的节奏和音符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在四川日报记者、堆堆乐队主创人员陈昶看来,无论是《我怎么这么好看》MV的“出圈”,还是“非专业”堆堆乐队的“出道”,背后都源于一代代报人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和探寻,也是新闻作品频频出圈的密码。

  记者现场分享 报博馆供图

记者节:报博馆里话传承

  陈昶介绍,堆堆乐队的成员,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多个部门的记者、编辑、行政人员组成。“几十年前,川报人用他们手中的胶片和笔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刻下了生动而厚重的年轮。今天,我们融媒体报道也在与时俱进,从专题专栏到H5、创意海报、微纪录片,不断涌现多维一体的报道形式赋能传统文化报道,用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方式,让古蜀文明、中华文化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创新传播不仅“唱”响了中华文明,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创新发展的成果。

  宇宙射线是一种神秘而又重要的天体现象,它们的来源和性质一直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简称“拉索”)就位于四川甘孜。在报博馆里,四川日报记者徐莉莎讲述了多年来开展科技报道的体会,特别是通过短视频、微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宇宙射线研究及“拉索”背后的故事。“我们将创新传播方式,持续追踪四川科技故事。”

  新闻学子: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节:报博馆里话传承

  高校师生在报博馆讲解员及记者代表的带领下进行参观。记者代表结合自身采编故事,现身说法,讲解好新闻的采写历程,激励着大家要努力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传播者。

  记者现场分享 报博馆供图

  在报博馆的交通报道板块,四川日报记者王眉灵讲述了新、老川报人报道“两路精神”的感人故事,从川藏线修建时的忠实记录,到今年翻过20多座大山,上百个点位行走,这样的故事还在续写;在大熊猫板块,报博馆讲解员给大家介绍了“熊猫记者”陈能文采写的《竹子开花忙了专家》系列报道,让大家了解到几十年一代代媒体人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关注,令不少年轻学子动容。

  漫步于报博馆的展厅之中,广大学子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代又一代的川报记者并肩同行;通过一份份“新闻档案”,他们表示,不仅了解到四川报业的发展历程,也体悟四川报人践行“四力”的精神气质,真切感受到了巴蜀大地的沧桑巨变和新时代发展的辉煌成就。

  当得知何海洋还想在“震生”18岁生日为他拍张照片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邹天乙同学很受感动。他说,广大记者前辈讲述的既是坚守拼搏的故事,也是他们共同成长蝶变的故事,更是新时代中国的好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记录,更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一篇篇报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透射着报业的传承。当天,老报人许川的家属,作为老报人代表向四川报业博物馆捐赠了新闻作品和书籍。报博馆还向首批社会志愿者及相关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希望更多热爱新闻的市民和单位,积极参与到博物馆志愿服务,共同打造四川文化教育传习主阵地、文博领域新名片、传媒业界新地标。